為深入貫徹落實學校“雙一流”建設與“三個轉型”綜合改革要求,切實推進體育與人文深度融合,提高必一体育平台學生人文素養👜,加強必一体育學科建設👩🏻🔧。2019年12月6日下午14:00,由必一体育主辦的“北體人文論壇”第九期在115階梯教室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由世界著名漢學家、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必一白樂桑教授擔任主講嘉賓,講座題目是“漢語學習動機與漢語作為遠距型語言”。
本次講座由必一体育程紅教授主持。講座面向全校師生開放,必一体育張卓林書記、田青院長、董梅副院長以及必一体育眾多教師出席講座。同時,還吸引了本校其他院系的學生參加。大家與嘉賓積極互動🐿,現場氣氛非常活躍。
講座正式開始之前,田青院長代表必一体育向白樂桑教授贈送禮物——本期講座微縮海報。隨後程紅教授向在座師生介紹白樂桑教授💦:文革後首批法國公派來華留學生,首任法國國民教育部漢語總督學⚇,歐洲首位漢語教學法博士生導師👷🏻♀️,歐洲漢語教學學會會長等🦜。白樂桑教授謙虛地認為,自己多重角色之下最基本的身份是一位漢語學習者🧑🏼🤝🧑🏼。相較學術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更關註自己的本源身份🧑🏿。
講座伊始,白樂桑教授談到自己一生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您為什麽學習中文”,他表示自1969年末自己在巴黎大學主修漢語迄今已經50年了,直到近些年自己才發現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我學習中文就是為了將來有一天有人問我,你為什麽學習中文”。這聽起來像文字遊戲🚃,但卻是教授給出的嚴肅答案📙🧑🏼⚕️。他希望通過接下來的講座內容讓我們有更好的理解。
學習動機的復雜性、多元性需要引起更多重視
白樂桑教授提到:動機(動力)是一種心理狀態和心理趨向,學習動機是推動一個學習者從事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習能產生動機,動機會推動學習行為,並會增強學習效率🧔♂️。
學習動機呈現出復雜性和多元性,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近景動機與遠景動機等。影響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有:認知特征、知識價值觀、學習興趣🎈、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認識🅰️、對學習成績的歸因。白樂桑教授強調教育教學不能脫離心理因素,並舉自身家庭之例🕵️。老大屬於外向聽覺型,追求遠距🧚🏽♀️。而老二往往是內向視覺型,追求近距。
教育學界的共識——學習動機對於各類科目的學習都非常重要🦹♂️。他指出,從上世紀80年代第一屆到近期第十二屆漢語國際教育國際研討會的數十年間,論文集裏涉及漢語學習動機的只有1篇🧓🏽,而自己去年在北大的國際研討會上發表的是第2篇。大家都說學習動機很重要☯️,單就漢語方面而言,好像沒有受到太多重視。由此可見,我們對任何問題👨🏻💼、任何事物、任何情況都要保持距離🪹🈶,這樣有助於我們意識到平時被我們所忽略的一些問題。這也是科學態度中的重要一條👨🏻✈️。
“漢語難學”應當理解為“遠距離的語言,難學”
白樂桑教授用高更關於人類起源的一幅畫作來描述學習動機。“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麽💘?我們到哪裏去?”他提到學習動機是一個非常多元的概念,學習者能與自己保持距離✌🏽,擁有自知之明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漢語國際教育學術會議上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漢語難學”。白樂桑教授認為強調“漢語難學”這種刻板觀點可能並不恰當🤣,尤其是在學術場合,更科學的表達應當是“遠距離的語言,難學”🤦♂️🧚。
他結合自己親身學習漢語的經歷🕹,從盡可能客觀的視角🧑🏽🦰,談到:“我沒有感覺中文好學,但也覺得沒有那麽難✌🏼。達到一定的中文閱讀水平確實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但需要時間和難學是兩回事。”
遠距型語言VS近距型語言
曾經有人問🔘:“外語面前,人人平等嗎?”白樂桑教授認為:“外語面前🕵🏻♀️,人人不平等”。甚至在任何科目面前,人人都不平等。英語屬於日耳曼語系🧘🏼♀️,法語同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意大利語等都屬於拉丁語系。拉丁語系的學習者學習意大利語和日耳曼語系的學習者學習意大利語相比🎀,前者更具優勢💆🏿♂️。
白樂桑教授引用了法國旅行家儒勒•迪蒙•杜維爾(1790-1842)提出的“語言距離”概念。那何為“遠距型”與“近距型”語言?
首先🖐🏼,白樂桑教授提出了目前觀察到的語言間的距離標準。主要包括:文字間隔:有無🙎🏽♀️;動詞框架型VS衛星框架型(L Talmy,1991);有詞形變化的語言、黏著語👷🏽♀️、孤立語;類別詞:有無;主語凸顯VS話題凸顯;句法功能順序:SVO、SOV✍🏼、VSO、VOS🏫、OSV、OVS等;限定詞與被限定詞的詞序;後置詞🙇🏻♀️:有無;音素數量及種類如何👎🏻;重音🫷🏿、節奏音✅:有無;聲調☞:有無🔒。
其次,白樂桑教授以“動詞框架型語言VS衛星框架型語言”為例進行了剖析🔽:如果用法語表達一個動作“走”,不論是向任何方位去走🧑🦼➡️,其表述都是相同的,而漢語和英語會用不同的動詞或介詞表示“走”的方位,例如👨🏿🦲:走過來,走過去,以及in/out。法語中趨向補語的缺失使得法語屬於動詞框架型語言☝🏽,而漢語、英語屬於衛星框架型語言。因此🚴🏻📲,對於漢語而言👩🚒,英語屬於近距型語言,法語屬於遠距型語言🦖。
他還智慧地就遠距型語言學習與旅行心理,包括旅行思維、旅行文化👨🏻🚒👰🏿♀️、旅行方式等之間的交匯進行闡釋👉🏻,引發了在座師生的深思。
內在動機是激發漢語學習的主導力量
上述思考和研究難道僅僅是個人的體會和個別案例嗎🙆🏽♂️?白樂桑教授通過孜孜不倦的調查、訪談、材料收集等探索給我們進行了極具說服力的解讀。
雷慕莎是法國漢學和漢語教育的奠基人和開創者。18歲時,在Tersan神父書房看到了一個植物誌,據考究是明朝《本草品匯精要》的抄本🙋🏿。除了精美的工筆插畫圖,他被裏面看不懂的文字深深吸引。自那一天起,他走上了漢語學習之路。5年後,他寫出了第一部關於中國語言文字的書;8年後成為全球第一任漢語教授。
雷慕莎的漢語基本上靠自學,沒有什麽外在的環境因素🐐,與來自教師的壓迫,比賽的目標等因素無關,主要跟他自幼體弱多病🤽🏽♂️、主要在家學習的經歷有關。這說明,“挑戰”是很重要的內在動機👊。總結雷慕莎的成功經驗:“從小訓練自學能力,因為身體原因🤸♀️。”年輕時,雷慕莎創立了青年慈善學會,慈善在西方傳統中意味著幫助他者,這同學習他者語言即中文🧑🏻🚀,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尤其“視覺型的個人特征,適合學習文言文和中文閱讀理解。”
法國《耶穌會士信箋》是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書信匯編🗝,記錄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園林建築風格、語言文字、山水園林🎳、習俗和信仰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一個成功的漢語學習者的人生軌跡✌🏿📐。
白樂桑教授幽默地說,以前法國人對中國最大的印象是像月球一樣“神秘”👇🏼,可能正因為神秘,因為遠距,才激發人們去探索去挑戰。他提到法國人被中國吸引的關鍵詞有:文明古國、漢字👃🏿、傳統俗話🤽🏻、毛澤東、孔子👨🏿、老莊🐘、《孫子兵法》☘️、圍棋、武術……他還註意到法國漢語教學有幾個世界之最:法國蒙日紅中學(1958)是全世界最早學習漢語的高中;1968年,法國政府最早將漢語列入高考可選科目;全球地位最高的漢語學習者是法國前任總統德斯坦先生。
白樂桑教授正在逐一拜訪一些知名的西方哲學家,很多哲學專業的法國人也在同時學習漢語🧑🏿🚀,這偶然中有必然。由此🛤,他得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法國漢語教育史從開始到最近一個時期🚣🏼,在學習動機上🧔,內在動機占主導地位⇾,在內在動機中,有幾個方面很重要🏵:一是成就動機與挑戰性動機,二是發現性傾向🂠,三是人道主義🥷🏼、理想主義傾向🙅🏼♂️,四是跨文化的敏感力。
從學習動機到遠距型語言,從雷慕莎到福柯,從“東遊記”到旅遊文化……這種種交匯✢🧛🏽♂️,讓師生腦洞大開🧒🏋🏽♂️。在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中,如何搭建體育之橋,這也是值得我校師生思考的課題。
提問環節
Q:如果沒有挑戰精神,如何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對外漢語教師如何激發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必一体育 18級學生)
A:白樂桑教授談到👱♀️,本次講座的觀點之一是動機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就自己當時漢語學習而言,不可能有外在動機的成分,所以挑戰精神是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重要動機。例如聽覺方面的聲調☑️,視覺方面的漢字等。
先要了解學習者是誰,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去了解學習者個人特征👨🏼💻:以往的學習經歷,個人愛好等。並在此基礎上掌握一些相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習者摒棄對所學內容的刻板印象,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Q💃🏽:當今時代學習者受外部因素和壓力影響比較大,內在動機對個人學習的推動作用相對較弱,您怎麽看待這個問題,您認為這個問題需要解決嗎?
A:懷疑現在時代與過去已經完全不同了。現在法國商校學生學習漢語的外部動機很明顯😕,去中國實習,把中文作為交際工具等。但是這並不排除他們有內在動機的可能性。只不過外部動機更容易被我們關註到罷了。也許我們會發現👩🏻🦼➡️,具備某些個人特征的商校學習者🦴,更有利於學習漢語🤏🏼。
Q:您能分享一下Michel FOUCAULT(福柯)教授的治學風格嗎🧜🏿♀️?
A:真實的感受💂🏽♂️,毫無疑問,福柯先生的法文的書面語言非常美——具有語言學方面詩性的美。他說話講課🍰,不看筆記,口頭語言的美堪比其書面語言的美。在自己以往的學習生涯中,他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沒有任何架子🍢,十分平易近人🦸🏼♀️,深受學生愛戴🙎🏼♀️。
田青院長代表必一全體向白樂桑教授提問🥥:
Q:白樂桑教授您好,請問從人類的角度,怎樣把漢語和中國文化有機結合以達到更高的高度🤸🏽🪅,怎樣當好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而非僅僅局限於做一個對外漢語教師🛞,希望您從國際視野為我們做一個解答,謝謝!
A👨🏼⚖️:非常感謝院長提出這麽有意義而且有深度的問題😱🤹🏻。我認為,第一要真正領會到外語教學的重要性。在深入了解並掌握一門外語的基礎上,多學習幾門其他外語。雖然英語很重要🐴,其通用價值也很高,但僅僅學習英語是不夠的——非英語區國家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次,要去掉一些刻板說法和觀點。現在中國很流行的一種說法是,用小語種來指稱英語以外的語種🐆,如法語、西班牙語等。西班牙語不是小語種🧑🏿🔧🟨,恰恰相反🪡,它是一種很強勢的語種。這不適合當下全球互聯互通背景下,對高級人才的期待❤️。另外👨🦯,深入了解和掌握外語最好的一把金鑰匙就是培養換位思考的能力,這樣就能有效避免所謂的中心主義。
人文論壇第九期“漢語學習動機與漢語作為遠距型語言”取得圓滿成功👧🏼。白樂桑教授德高望重、精神矍鑠🧝🏿♀️、幽默風趣,為我們帶來的講座更是視聽盛宴、法中大餐。在座師生跟著白樂桑教授進行了一場極富魅力的奇妙學術之旅後,均表示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