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趟的旅程,說起來卻更像一次冒險,一次前所未有的體驗,一個發現和找到自己的歷程🦅,更是一種全方位的成熟以及成長👩🏻🦼➡️。在學術交流和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收獲頗豐,在國外的大學體驗到和國內截然不同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也在非本專業的課程學習中對全新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這對於我的學術水平的成長和學術見聞的拓寬無疑是有巨大幫助的。然而,對我來說感觸更深的是在一個全新的文化環境下🔆,所體驗到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吃穿住行,還是人文風情,都是會讓我珍藏一生的感觸和回憶👳♂️。
對於一個陌生校園方方面面的逐漸了解熟悉以及對完全不一樣教學模式的體驗適應是一個特別奇妙甚至有些“魔幻”的過程。記得在剛剛抵達的一周以後,學校為我們組織了一個名叫“campus tour”的活動,幾位誌願者帶領著我們一行十人參觀並向我們介紹了整個校園,包括教學樓𓀘、圖書館以及各種體育設施和娛樂設施。一切在當時的我們看來都是那麽的陌生,對於每棟建築和每條路都完全不熟悉👩🏼🏫💆🏽♂️。六個月的交流臨近尾聲的時候💍,雖然不用看路牌不用問路就能找到的地方也就只有自己常常上課的幾個教室和常去吃飯學習的某個角落🏄🏼♀️。但是對於這個校園的印象和六個月之前已經是完全不一樣了,最直觀的感覺就是,我們總能想到做某些事情應該去什麽地方,不論是適合一個人靜靜學習的圖書館小隔間🥬🧓🏿,還是適合幾個人一起進行小組討論的學生大樓一樓大廳👍🏻,亦或是哪間教室附近有方便加熱午餐的微波爐和直飲水🙆🏿,甚至知道去哪能找到一張舒服的沙發容自己在兩節課之間小憩片刻。此時對於這個地方的印象才逐漸從“這個學校”轉變為“我們學校”📈。前幾天路過行政樓門口,看見不知是一批剛剛到來交流學生團體還是一波考慮不久之後申請這所大學的高中生聚集在一起,準備進行校園參觀🥷🏽,不禁使人回想到幾個月前對於一切都還充滿新奇的我們🛗。畢竟我們對於這個學校甚至這個城市的第一印象還都是從當時做引導工作的誌願者口中得知的🫵🏿,經過了六個月的親身體驗,我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確實讓人感慨時光飛逝。
我是一個極其樂於體驗的人🤌🏽,記得三年之前第一次離開生活了18年的故鄉來到北京求學🏄🏽,我新奇地感受著周遭的一切🐁,我最常和他人說起的體會就是"來北京以後,我每天都經歷也是最有趣最好玩的事情就是發現南北(地區)的差異。"因為北京是一個吸引著全中國的人的地方🏑,它匯集了來自大江南北的一個個靈魂🏌️♂️⛷,它們各具特色👋🏻,卻也有著一樣的夢想和野心📕。加拿大又何嘗不是這樣子的一個地方呢🧏♀️。它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有我從未體驗過的一切。而現在,這次的體驗也接近了尾聲。我坐在阿爾伯塔大學的圖書館裏面,用著費了半天勁才下載的拼音中文輸入法,想趁著五個月來的記憶還在腦袋裏湧動的時候,把它全部全部🤜🏽,一字不差地都寫下來🦠,告訴自己經歷了些什麽,也告訴自己務必把它們永遠地記在腦海裏👎🏽🥛。
中國人對吃真的有一種無比特殊的情節🏋️,就像那句話說的一樣🛗,民以食為天。可能很多中國人來到異國他鄉擔心的第一件事情和遇見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吃飯問題。說到吃,世界上真的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中國。中國人對吃的講究🛖,當人在他鄉的時候,體現得尤為明顯🧘♂️。從前被我們視為許久才能享受加餐🧪、犒賞自己的漢堡包薯條這些洋快餐🧑🏫🤶,在這裏卻成了在為數不多的選擇中勉強比較能接受的一個。即使這樣,日復一日幾乎毫無變化的飲食也很快讓人厭倦了。在外面的快餐店買的洋快餐雖然單調🔏🙋🏽♀️,但至少還可以填飽肚子。寄宿家庭裏的夥食有時候真的有點“難以下咽”了。根據同行小夥伴們的描述,他們寄宿家庭的夥食常常是有上頓沒下頓🏭🧑🏽🎓。有時候是因為分量不足,有時候是由於飲食習慣的差異,寄宿家庭提供的食物常常會讓人一點兒胃口也沒有🫶。於是在歷盡兩周的折磨之後,我們在第二周的周末相約去了距離學校最近的一家中餐館進行了所謂的“夥食改善”。這裏的中餐館大多是香港的移民開的,粵菜本該是中餐中比較清淡的一個菜系,但不知道是為了掩蓋食材的不新鮮還是為了迎合外國人的口味,這裏的很多中餐館比廉價的中國大學食堂還要重油重鹽,即使是所謂的“清炒”也要在肉菜上裹著重重的一層澱粉,再進行烹飪。別說是來自南方的我,就連很多生活在北方的同學也直呼叫油膩,一口菜一口飯☸️,得喝兩杯水才能緩得過來。雖然說得有些許誇張,但好像那句話說得一樣,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𓀔,我們被家鄉菜養大的中國胃確實是太難被滿足了。話雖如此,在吃完那半個月來的第一頓中餐之後,大家的身心實際上還是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的👴🏼™️。盡管它是那麽的不正宗,而且價格也是極其的不友好,一桌子的家常菜🆚,價格足以讓我們在國內享用山珍海味。因此💆🏼♂️,大家剛吃飽喝足後滿心歡喜地許下的每兩周一次聚餐的承諾最後也無疾而終了👸🏼。但是對於家鄉味道的相思該怎麽緩解呢,就像網上看到的很多熱門留學生博主一樣,我們這些從小被寵溺到大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之徒也開始了自己的廚神修煉之路👶🏻。一家可以買到幾乎所有做中餐需要的食材調料的中國超市便成了我們下課之後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走進超市,大家都興奮地驚呼:價格真是實惠呢,賣的東西和中國的超市價格基本上一樣,甚至有的還要便宜一點兒🧜♂️。買單時才知道,原來雖然是中國超市💁🏿,可標價也是以加元為單位呢(匯率約為1:5)。於是花了接近25人民幣買了國內五元一罐的辣椒醬的我們心滿意足地回家了。從此往後,在聊天中分享自己的“傑作”便成了我們的日常。雖然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自己做飯,但是歸功與發達的網絡和各路廚房老手的悉心指教🙆♀️,大家做的東西還都是有模有樣。畢竟只要帶上了一點點中國元素的菜肴,都比我們吃不習慣的外國菜要好得太多太多了。自己準備早餐和自己烹飪後帶到學校的午餐成了每天課余最大的慰藉。冬至和清明也吃上了湯圓和青團,最讓人難忘的還是在除夕夜那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做飯過節🦞,真的好像是在家裏過年的感覺,新年這天的氛圍和感受大概就是中國人奮鬥一整年的動力和盼頭了吧👩🦱。
說完了吃,接下來講一講住🥛,這一點是在我們前往加拿大之前就已經特別期待的,一個團裏十個人,住在十個不同的寄宿家庭裏。對於即將要朝夕相處半年的一個陌生的家庭,每個人的心裏也都是充滿了好奇和期待😀,甚至也帶了些許的恐懼🪘。大家在得知自己家庭地址的第一時間就互相分享,因為國內很難查到國外的地址🧑🧑🧒🧒,我們便“各顯神通”,有的人拜托身在國外的親戚朋友同學幫忙查找🏤,有的人不惜花錢下載比較復雜的地圖,就為了能看看自己到底住在哪裏。經過一番查找👨👩👧,我們都弄清了自己的大概位置,甚至還在地圖上將每個人的地址打上小圈圈👩🏿,繪製成了一張“位置分布圖”🧚🏼。我們零散地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可以說是東南西北中都有。有的人離學校遠🦖,有的要近一些👍🏽。我們從寄宿家庭給我們寄來的一封封簡短的自我介紹的郵件中對於他們的情況有了些許的了解🧑🏻🎤。其中有兩夫婦帶著一個或多個孩子的傳統家庭🔯,也有獨身的老人,甚至還有一對喪子的老夫妻。當大家都在一封封你來我往的郵件中與各自的住家逐漸加深了解的時候🫱🏽,我的住家卻遲遲沒有給我傳來信息。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對方的聯系方式,所以只能耐心地等著他們給我發郵件👩🏿🚀,而我家的女主人好像患上了“拖延症”,整整比別的家庭遲了兩周才聯系我🤵♀️,因此也基本上沒有更多的了解和溝通。一直等到我到了之後,才和他們有了進一步的熟悉。我的寄宿家庭是一個有著三個男孩子的五口之家,最大的15歲,最小的9歲。爸爸媽媽都是印度人🚣,但是他們都是移民二代⏩,因此不管是在英語的口音還是生活習慣上,基本上已經和加拿大本地人沒有什麽區別了✥。最讓我慶幸的是,從小被來自印度的父母撫養長大的他們還是保留了一些印度的飲食習慣👱🏼♂️,這意味著我每周能吃到一次米飯👨,雖然是印度口味的飯,但是也是讓我很欣慰了🪞。他們家和大多數加拿大的家庭一樣,住在一棟三層的別墅🏌🏼♀️,既有車庫也有後院👩👩👦👦。房子所在的社區在整個城市的最南邊🚖🚜,再往南基本上就沒有居民區了,雖然地理位置不是特別好💍,但是能住在這麽一棟對於我們來說的“豪宅”裏面,也是挺讓人激動的。我住在他們家的地下室6️⃣,整整一層的空間🥯,平時幾乎只有我以個人,有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甚至還有遊戲機和投影儀,可以說條件是特別好了。總體來說,我與的寄宿家庭相處還是特別和諧的🙍♂️,沒有產生什麽矛盾和不滿,她們也邀請我以後如果還有機會來讀書,繼續住在他們家裏,相信這對於他們來說不僅僅是客氣的客套說辭,而也算是對我這幾個月來表現的一種認可吧🏋🏼。
在"行"的這一方面🧑🏻🤝🧑🏻👨🏻🚒,是特別能體現這國家的人文魅力地方🙎🏻♂️。由於我們大家住的地方分布在整個城市的各個角落,距離位於市中心的學校還是不算近的,平均下來大家的車程普遍都在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左右。往往是需要倒一到兩次的公交以及一次地鐵。因此我們每天都有多時間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度過的。這裏公共交通的價格不低👌🏼,一個月的月票折合成人民幣在500元左右🧏🏿。是一張印著代表當地特色景物標誌等要素的精美的票,用它既可以坐地鐵,也可以坐公交。可是它既不是磁卡也沒有芯片,而只是需要在上車的時候向司機出示一下,大多數司機會對你笑著點點頭,打一聲招呼,說一句謝謝。而坐地鐵是不需要安檢也不需要查票的,地鐵站沒有所謂的閘機或者檢票機👖,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這也不代表地鐵是免費坐的👰🏼,你同樣需要月票,只不過是列車員或者安全員會隨機上車查票,五個多月以來我幾乎每天都會坐地鐵🏊🏿♀️,到現在為止也就只碰到過一次查票。因此地鐵是很多流浪漢和癮君子常常出沒的地方⏭🌈,到了晚上稍晚些的時候尤為可怕,雖然那些怪人僅僅只會在座位上或是低頭瞌睡,或是發出一些怪聲音,但是和他們在同一個車廂真的很難放心下來,我連耳機都不放心戴著🚘,仿佛得時刻關註著他們的一舉一動,生怕他們下一秒就做出什麽奇怪的舉動來。但是這裏的公交車確實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公交車的主要目的是把人們從比較大的一些交通中轉站送到比較密集的居民區中🧛🏿♀️,因此一趟車需要盡可能多地覆蓋居民區,這導致了公交車站很多很密集🙍🏻♂️,一條不長線路上往往有30-40個公交車站,這對於居民來說當然是好事🚠,這意味著居民出門可以走最少的路到達離自己最近的公交車站。然而這決定了這裏的公交車並不會每一站都停下的特點🌀。如果你在車站邊等車,那麽司機自然會停下來讓你上車🤸🏻。但如果車上的乘客想要下車的話,就必須提前一站拉響車上的停車鈴🧑🏼🚒👨🏻🦳,這樣司機才會在下一站停車💫。記得剛剛開始坐公交的時候🥐,由於不知道應該在哪一站下車🆖,更不知道應該什麽時候拉鈴,所以我往往是死盯著手機上的地圖定位,來確定我現在到了哪一站,是不是應該去拉鈴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對於公交車站的分布也就了然於心了。關於當地的公交車,我特別喜歡的一點便是⛹️♀️,在每一位乘客下車的時候,都會在後門對著司機舉手示意🏄♀️🧳,並說一聲“thank you.”⇒,司機也會從倒車鏡裏示意™️,輕聲說著“you’re welcome.”。在清晨和午夜的班車🚣🏽♀️,這聲問候往往也就變成了“good morning”和“good night”。最近的地鐵站裏有一則公益廣告讓我很是喜歡,是一位公交車司機正在工作的照片,邊上的文字寫的是“這是你的巴士,卻是我的辦公室✧,請帶著尊重來乘車👈🏻。”這則廣告想必是呼籲大家給予公交車司機應得的關心和尊重,但我甚至覺得這是一則多余的公益廣告,因為在這方面,市民們真的做得很好很好了。當然,公交也不是那麽完美的,這裏的公交車,大多數的線路車次並不多,需要半小時才有一班,因此人們並不能直接走到車站邊上等車,往往需要先查一下時間表,來決定什麽時候出門。公交車到每一站的時間都是很明確地寫在時間表上的,而用手機查詢也是特別方便的。只是,畢竟是在公路上走的車🕴🏻,交通狀況難以預料,也就常常會發生公交車不準點的事情。特別是剛剛下了一整夜大雪的清晨,路上的積雪影響交通👩🏽💼,需要一次性出動十幾二十臺掃雪車在前面開路💆🏽♀️,這時候的交通基本上就陷入了癱瘓,而公交車一次晚點十幾分鐘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想象一下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風中等待十幾分鐘👱🏿♀️,這簡直是一種折磨。有時候因為要轉兩次公交車,前一班晚點就會導致錯過下一班車🧜,一下子就要多等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因為公交車晚點而耽誤上課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我便養成了坐早一班公交車的習慣,寧可提早半個小時到,也不要被延誤的公交拖了後腿。
在阿爾伯塔大學的學習生活🏄🏿,也是這次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語言班學習
在語言班學習期間,我們的課都是在上午,而我們住的位置距離語言學校❎,平均有四十五分鐘的車程,這意味著我們每天早上最遲七點半就得出門坐車🔓。埃德蒙頓由一條河分為南北兩個部分🧗🏼♀️,阿爾伯塔大學的主校區在南部,而語言學校在河的北邊➞🤬,每天早上坐車的時候,都會從河上經過⛑,我們也見證了這條河由融化到結冰又融化的過程🚂。一般這個時候的埃德蒙頓的天都還沒有亮📫👨🏫,我們每天在公交車上都能親眼見證愛城太陽逐漸升起的過程。我們在愛城的公交上,看見過藍紫色的天空逐漸變成粉紅色的過程;我們也在愛城的公交上🧒🏿,看見過緋紅的天空仿佛濃的化不開的調色盤🤹♀️🏊🏽♂️,而後一道金光突然劃破濃重的紅色的瞬間;我們也在愛城的公交上,看見過暮色逐漸消散的平淡的日出。
愛城的日出並不總是濃墨重彩,我們也並不總是有那樣的閑情逸致一直欣賞太陽逐漸升起的過程。
語言班是我們這個項目的一部分🦼,我們在十一月初到阿爾伯塔大學一直到聖誕節放假的這段時間,我們大部分的學習生活都是在語言班的學習中度過的,在這裏我們經歷了對這個城市的陌生到熟悉,也交到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與我們一樣不遠萬裏來到這裏求學的學生們。在語言班學習期間,我們每周都會有詞匯、語法的定時測驗,通常都是剛上課就直接進行考試,考試的成績直接計入平時成績,我們都不敢怠慢。所以在愛城的公交上,我們經常爭分奪秒地背著當天要測試的詞匯或是復習著當天要測試的語法⚧。我們與要上班上學的人們相伴,我們被沿途的風景驚艷、溫暖,我們從上學的時間裏搶奪可以拿到的分數。
語言班每天的上課時間雖然只有半天,但是並不輕松,老師每天都會布置2-3小時左右的作業,作業內容涉及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並且通常與第二天的上課內容或是測試內容直接掛鉤,也與平時成績掛鉤。因此,測試和交作業儼然成為了我們早起上語言班的一大動力來源🧑🦽➡️。
(二)主校區學習
結束了兩個月的語言班生活之後,我們就來到了主校區學習🧑🏽💻。
主校區的學習生活比起語言班來說🐹,雖然沒有了每周的隨堂測試🩰,可是也並不輕松。我想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第一,主校區的老師說話的語速相比語言班的老師來說⛑,會更快一些,甚至有些老師還會有不同的口音🧝🏻。這對於我們來說🌕,無疑又是一個挑戰自我和逐漸適應的過程🧝🏼♂️。第二🛰,主校區的課程相對於語言班單純的語言課程來說🧏🏼,難度更高👮🏼♀️,專業性更強,有很多專業名詞可能是我們聞所未聞的🦷🫡,我們雖然不用應付隨堂考試🔹,但是我們必須做好預習復習工作才能勉強跟上一點。
與語言班不可以用任何電子產品比起來💁♂️,主校區的學習生活則大大依賴著各種電子設備,尤其是電腦,老師提供的ppt一般只有一個大綱,對於名詞的定義🧝🏼♂️,概念的解釋,相關的舉例,通常都由老師上課時口述完成🧬。因此上課時👳🏻♂️,鍵盤的敲擊聲不絕於耳👨🏿🌾。
與北體的學習生活類似的是,阿大的課程也要求有小組活動和課堂展示部分,這對我們來說,無疑又是一個考驗。
(三)eclass系統
在阿爾伯塔大學訪問學習期間🍇,我對這個系統印象深刻🧑🏽🦱。
這是阿大的一個網上學習系統🤸🏿。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材料交換都通過這個系統完成🌟。必一体育的界面非常簡潔🦹🏿♀️,根據所選課程的不同♦︎,每個人必一体育出現的課程也不同。通過這個頁面,學生可以很及時地了解到自己所選課程的通知和進度🏫。老師會通過eclass布置作業9️⃣、上傳上課需要用到的ppt。分組名單🎸、考試時間等與課程有關的所有信息,均通過eclass通知學生🍣。而學生也可以在自己的eclass上看到跟這門課程有關的所有信息,除此之外,eclass系統還與學校的圖書館、google calendar👮🏼♂️、google drive等相連,為學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楊霆楨 李梓佳/圖
楊霆楨 李梓佳/文